話說,

劉大鵬見皇上射死了他的馬,心中郁郁不快。

回到直房,吳二寶等都來問候,劉大鵬說了一遍。

又說道:

那匹馬平日我都是騎慣的了,倒也馴熟,今天不曉得咋個回事就溜了缰,再也收不住,咱昨夜夢見一金甲神人把我推了一把,不想今天就岀了此事,我想從前也沒有啥子事得罪過神聖的,只有當年曾許過涿州泰山廟的香願,至今未還,看來我得要親自去走一走哩!

遂叫吳二寶寫了個告假的本,然後又先差派人送銀子過去啓建道場,至日親來拈香。

不久,

旨意本下。

次日辭朝,

把所有事務都叫吳二寶照看管理,凡上邊奏章緊要者即刻飛馬來報就可,其餘事項全都等他回來票拟。

沿途地方官員聞得此信,早就預備下轎馬人夫,準備好一路迎接,也不知費了多少錢糧。

劉大鵬領了一班內兵簇擁着往涿州來,百官遠迎,不需細說,一行儀從甚是齊整。

但見:

羽葆翠蓋,鳳幟龍旗。

轟轟雷響,是黃幄車大辂車金根車。

層層霧卷,是紅羅傘曲柄傘方沿傘。

飛龍旗飛虎旗,相間着黃旌白钺。

日月扇龍鳳扇,相對着玉節金幢。

護乘輿的盡是鐵甲金戈金盔猛烈,一路上紅塵滾滾,半空中香霧漫漫。

不日,

便到了涿州。

知州離城五十裏迎接,一路來禀都如進禦膳一般。

将近泰山廟時,

衆道士響動樂器,岀廟俯伏迎接,衆官都跪在道旁。

進得廟來,至大殿前下轎,禮生迎上殿。

劉大鵬看那醮壇,卻鋪設得十分齊整。

但見那瓊臺九級分,寶籍千套列。數千條绛燭流光,幾萬盞銀燈散彩。風清氣正三界步虛聲。金鐘響處,高功進表上虛皇。玉珮鳴時,都講步虛朝玉帝。監壇神将貌猙獰,值日功曹形猛惡。

道士齊宣寶忏。

然後上瑤臺斟水獻花,真人暗誦靈章,按法劍踏罡布鬥,青龍隐隐開黃道,白鶴翩翩下紫宸。

禮生引劉大鵬上殿。

小內侍鋪下絨氈,小道士用銀盆捧水淨水,上香。

小內侍捧着香盒,禮生唱禮,上了香,拜了四拜,游覽一遍,至方丈內坐下,知州引衆道士一一參見。

劉大鵬問道:

閣廟多少道士阿?

住持跪下禀道:

共有四十二衆。

又問道:

都是登記在冊有度牒麽?

住持說道:

只有十二名是有度牒的!

劉大鵬說道:

你去把名字一個個都開了來,沒有度牒的我都會給與他們做一個勝會,也不枉來此一遭!

道士答應去了。

少頃,

逐一名單開了來。

劉大鵬一一看過,卻看過去看過來也并不見有元朗的名字在內。

心中疑惑道:

咋個就不見他呢?當年他就十七八歲樣子,如今也才剛好有四十外,咋個會不見他呢?

這時,

道士擺上齋供。

遂與張偉忠吃罷,心中甚是不快,便早早睡了。

次早起來,

吃過早齋。

高功禀道:

醮壇上各色文表已準備齊全,請老爺用押簽字。

劉大鵬換了蟒衣玉帶,衆道士一齊響動樂器,引至殿上。

禮生喝禮,拈香禮拜畢。

只見東頭一順排擺着四張桌子,都鋪着龍鳳彩袱,上面堆着各色文卷。

高功站立一旁一一指點與劉大鵬查閱,道士又一宗一道的查出與劉大鵬畫了字。

旁邊小內侍捧過五十兩一封銀子四表禮,做畫字禮拜表儀,又在各神前都拈香再拜而退。

高功發完文書,遂請劉大鵬到方丈內用午齋。

完畢,

劉大鵬同張偉忠在廟裏閑步,見昔日光景,宛然在目。

想道:

我當初在此與死為鄰,若不是遇上元朗師父咋個會有今天?我今富貴了,到此來卻又不見了他,難道他不會是死了嗎?

想到此,

睹物傷情,忍不住凄然淚下,又不好哭,又控制不住淚,只得暗暗擦拭幹淚。

遂又沒情沒緒的回來,睡了一刻又起來,叫小內侍喚了一個老年的道士來。

那道士不知道是啥子事,戰兢兢的跪下。

劉大鵬說道:

不要害怕麽!我只是想問你一下,這廟中不是曾有個叫元朗師父的道士咋個沒有見到呢?

那道士回道:

那是小道的師兄,他于二十年前同個雲游僧家往青城山去了,至今還未回哩!

劉大鵬說道:

他俗家還有人麽?

道士說道:

他俗家沒人了!

劉大鵬嘆息不已。

三天醮事已完。

劉大鵬吩咐知州撥批肥田十頃為廟中香火,每一個道士給度牒一張。

又再三再四吩咐以後如換住持,不許妄舉亂選匪類,一定要擇有德行品行好者當之。

又讓在廟旁空地上修建一座元朗祠堂,也撥批田地二頃以供香火祭祀,劉大鵬會親自另選派人來主持。

知州一一答應欽遵。

交待完畢,

劉大鵬正料理起身。

就見一個小黃門氣籲籲的下馬入內,叩了頭,走向劉大鵬耳邊低低說了幾句。

劉大鵬愣了一下,遂傳令即刻起馬兼程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