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國雲謀逆的那一夜,京都的精銳幾乎消耗殆盡,除了從烈陽城調回的原虎贲軍大将軍劉世傑以外,埕城內竟然沒有能人可以擔任打探鎮庭關消息的重任,更別說協助李紀淵去抗衡尚玄心了。
但是,劉世傑出身虎贲軍,跟随歐國雲近十年,嚴緒清對他無法信任。
所以,他只能相信自己了。
當夜,由他寫了奏折,李放準奏、頒旨:任新任順年公首座崔浩為護國大将軍,兼管兵部,并負責京都防衛,統領由山熊軍和豹元軍抽調到京都的二十萬人,劉世傑為兵部首輔兼順年公首輔,協助崔浩,為其出謀劃策。
第二日一早,嚴緒清一人一騎,獨自向着鎮庭關方向行去。
此時,他的外形較之以往變化極大,已經全白的須發被染作黑色,身穿一件青色長袍,看上去猶如一位飽讀詩書的先生。
嚴緒清出城,這是王朝的絕密,只有李放一人知道,一旦消息走漏,讓倉陽軍知道了王朝唯一的宗師離開京都,勢必會引來大軍的圍攻。
京都埕城距離鎮庭關有六百餘裏,距離小池城近一百裏。嚴緒清知道占據小池城的是倉陽軍主力之一的朔陽軍,十萬人的兵力,主将是封號鎮野大将軍的金越。
金越三十五歲上下,身材魁梧如熊、作戰彪悍似虎,所使的武器與當下最常見的長矛不同,是一對四尺的超長彎刀。
當日金越兵臨小池城時,發下狂言,說整個王朝就沒有他的十合之将。時任小池城守将、大統領嚴雨一時憤怒,帶着六名萬夫長圍攻他一人,竟在一柱香的時間裏全部被其獨自一人斬殺于陣前。随後金越率領一萬騎兵殺入小池城中,對着潰敗下來的近十萬王朝守軍展開了一場屠殺。
從小池城敗回京都的将士提到金越,都面露恐懼之色,因為這位鎮野大将軍施展雙刀時,潑風般的刀法兇悍殘忍,長刀所過之處必成一片血霧,傷亡于金越雙刀之下的王朝将士無不肢體分離,死狀慘不忍睹。
不過,這樣的人物還遠遠夠不上嚴緒清正眼相看。雖然倉陽國百萬雄兵虎踞龍盤在王朝的土地上,但對于嚴緒清來說,能被他看上眼的只有遠在三千裏外的倉陽國都來朝城的大宗師洪宇,或許,還有那位年紀輕輕卻名鎮東洲的大司馬尚玄心吧。
至于一直神秘莫測的武祠首領索格圖,在嚴緒清心裏則如同一片陰影,令他隐隐感覺不安,有時候,這種不安,甚至比洪宇帶來的威脅更為強烈。
在王朝的這個戰場上,他似乎能嗅到武祠的味道。
半日後,嚴緒清到達了小池城附近。他看了看遠處的城池,城門緊閉,城頭插滿了倉陽軍大旗。
為了不驚動小池城內的倉陽軍,他決定向西穿過一片山林,繞開幾裏外的十萬敵軍。
西面的山林被當地人叫做燕子嶺,山不高,但道路崎岖,以往只有樵夫和獵人進出。
嚴緒清騎着馬進入燕子嶺已經有一個時辰,眼下走的這段山路特別難行,不得已只有下馬,牽着馬緩緩前行,弄得甚是狼狽。
這一個時辰裏竟沒有遇到一個人,顯然,戰時的兵荒馬亂已經打亂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令他們背井離鄉,離開了這片謀生之地。
正行走間,嚴緒清忽然眉頭微皺,将馬匹拉到山路一側緊貼着山壁,凝神細聽四周的動靜。過不多時,前面傳來說話的聲音,聽起來明顯不是王朝的口音,從腳步聲可以斷定對方是五人同行。
嚴緒清斜靠在山壁上,如同一個走累了的中年書生正在歇腳。又過了一會,前面出現五名黑衣人。現在還是白天,穿黑衣本就透着一股另類與怪異,五人都穿黑衣更是很少見到,嚴緒清似乎從空氣中就能聞到五人身上的血腥味道。
因為嚴緒清的氣息與衆不同,五人似乎沒有看見他,直到兩丈外,馬匹的噴鼻聲引起幾人的注意,其中一人掃眼過來才看見嚴緒清。突然間眼前出現一個牽着馬的中年書生,倒把這人吓一跳。他立刻停下,四名同伴随之也看見了嚴緒清,立刻如臨大敵般微微弓身。
五人在狹窄的山道上,令人驚訝的迅速擺出一個防禦陣型,就連嚴緒清這樣的頂尖強者也是頗為驚異,默默看着五人的一舉一動,暗暗感嘆他們應敵反應之快,已是遠超鎮守埕城的衆多将士。
最先看到嚴緒清的那人武功最高,也是五人中的首領,一聲低喝:“你是何人?”
這口音對于嚴緒清來說十分怪異,既非王朝鄉音,也非倉陽腔調,即使他曾周游過列國,似乎也很難一下子判斷出那是哪一國語言。
嚴緒清不願多事,弓下身子,如平常百姓見到強人般發出微顫的聲音:“各位大王,在下一介書生,因小池城被倉陽軍占領,故不敢經過,本打算翻過這座山到另一頭的落月鎮看望孫兒,沒成想遇到各位大王,還請看在在下年老體衰,不要傷害與我。”
那首領雙眼一瞥身後,忽然間精光一閃,左手往懷裏一探,一柄鑲着寶石的匕首随手而出,刀刃迎着下午的陽光反射出一道寒芒。
他身後的四人同時抽出武器,都是短刀,其中兩人直奔嚴緒清的馬匹襲去。
這些人顯然是訓練有素的武士,攻人與攻馬,各有分工,娴熟無比,無論嚴緒清能否逃過這一擊,一旦沒有了坐騎,想必他也走不了多遠。
為首一人更不象普通武者那樣只注重殺敵,而是四分攻六分守,并沒有因為嚴緒清看起來斯文瘦弱而輕敵,他仿若試探,又似乎殺機畢現,短刀似急實緩的刺向嚴緒清的脖頸,如果刺殺的對象不是嚴緒清而換做其他人,此刻早就驚慌失措或者奮起反擊了,嚴緒清卻只是閉上眼,好象吓傻了等死一樣。
眼見着匕首即将插入自己的脖子時,嚴緒清輕嘆口氣。
“上天有好生之德,但若多行不義,老夫就取了你等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