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3-10-2 21:49:07 字數:1300
她全家一走,1918年6月,他也在湖南一師畢業,結束了他的學生時代。
從一師畢業後,他面臨着新的生活道路的選擇。
不久,他就接到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她的父親的來信。信中,她的父親告訴他說,北京正在籌組留法勤工儉學,這是一條很好的發展之路。
留法勤工儉**動是蔡元培、吳玉章和李石曾等人倡導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曾在中國招募了十五、六萬華工去作戰争勤務,由于華工們吃苦耐勞,後來法國又繼續來中國招募工人。居留法國的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人,立即創辦勤工儉學會,以“勤以工作,儉以求學”為號召,倡導國內青年利用此機會在法一面工作一面求學;并且,蔡、李還聯絡法國文科大學教授歐樂、衆議院議員穆岱等組織了一個華法教育會,由蔡元培任會長,吳玉章為會計,李石曾任書記,在華工中開展教育工作。1917年,蔡元培、吳玉章、李石曾等回國後,又在北京設立了總會,宣傳勤工儉學的主張,并在東城方家胡同創辦留法預備學校,由法國铎爾先生教授法文,專門組織國內有志青年前往法國勤工儉學。
她的父親來到北京大學任教後,從蔡元培處得知華法教育會召集留法勤工儉學活動消息,馬上将此事寫信告訴了遠在湖南的他。
他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振奮。這時湖南政局亂極,走馬燈式的軍閥更疊,教育被摧殘殆盡,幾至無學可求。在這種情況下,新民學會向外發展,才有出路。新民學會成立時就已讨論過出國問題,現在這個問題又一次引起他的注意。
6月下旬的一天,新民學會會員他、蔡和森、蕭子暲、蕭子昇、何叔衡、李維漢、陳贊周、周世钊等人,在第一師範附屬小學陳贊周、蕭子昇處,集中讨論“會友向外發展”問題,大家一致認為留法勤工儉學十分必要,應盡快進行,并決定蔡和森、蕭子昇“專負進行之責”,先行前往北京。
臨行前不久,蔡和森對母親葛健豪和妹妹蔡暢說:“我此次計劃留京4年,每年回長沙一次,以與各界聯絡。”
葛健豪和蔡暢也十分支持他的北京之行,并且對留法勤工儉學暗暗心動。
蔡和森和蕭子昇到達北京後,寄住在豆腐池胡同9號她的父親家裏。
經過她的父親的介紹,蔡和森和蕭子昇專門拜訪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還見到了李石曾。
在拜訪中,蔡和森向蔡元培、李石曾等詳細談了湖南青年要求赴法勤工儉學的願望,表示迫切希望得到華法教育會的支持。蔡元培也把自己計劃“網羅海內人才”的想法告訴蔡和森,鼓勵他多做聯絡進步青年的工作。在此之後,蔡和森還會見了李大钊、章士钊等人,并就赴法勤工儉學的事,同她的父親作了多次的研究。
然而,此時的華法教育會,對如何組織青年赴法勤工儉學,沒有具體的措施和安排,蔡和森感到有許多複雜的問題,如最重要的是赴法經費、出國護照和補習法文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蔡和森想着請他長駐北京,一面主持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之事,一面組織新民學會會員對國內問題進行自由研究。而他自己則打算到法國去,集中精力了解國外的革命形勢,進行革命理論的探讨,并紮紮實實學習幾年。她的父親支持他的想法,并要他催促他早日來京。于是,蔡和森在北京多次給他寫信,及時轉告自己的活動情況,以及對一些問題的看法。然後,他在信中催促說:“嚴兄事已與楊師詳切言之,師頗希望兄入北京大學,弟以一面辦報一面入學為言,師甚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