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被困雁門城
華夏大地上,曾出現過無比燦爛的文明,光耀寰宇,偉燦蒼穹,卻又如昙花一現,轉瞬即逝,消逝在悠悠歲月間。自秦始皇統一全國,北築長城以禦匈奴,興修直道貫穿全國,下令書同文,車同軌,全國出現統一化,怎料秦二世而亡;劉邦亡秦立漢,與民休息,歷文景之治,漢武盛世,王莽篡漢立新,光武中興,大漢經四百年風雨,為中華再次奠定文明;後分三國歸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東晉化南北,直到楊堅稱帝,建立隋朝,華夏大地再次歸于統一。
隋文帝楊堅勵精圖治,将戡亂的中華大地再次趨于平和,可是強大的隋帝國在楊堅病逝之後,楊廣繼位,他自視武功,大興土木,濫用民力,開鑿大運河以通南北,三征高麗而致使國庫空虛。
于是,大隋帝國內部貪之如腐,外部敵寇虎視眈眈,不僅導致百姓民不聊生,還引發了各地叛賊四起,楊廣為了自己圖樂,遷都洛陽,原舊都長安依舊留用,所以,出現了罕見的一國二都的現象。
大業十一年七月,洛陽酷熱不堪,楊廣心想着帶領百官及将領前往汾陽宮避暑,這一事件也正是成為了大隋由強轉衰的轉折。楊廣在汾陽宮快活月餘之後,對晉陽行宮的美女器物興致全無,他突發奇想,率軍北上,巡視塞外,想一展大隋天子的雄風。想當年,楊廣還是晉王之時,也算是帝國一大人物,征讨陳國,楊廣曾率軍第一個沖進南陳首都,并且活捉陳叔寶。
可在楊廣北上之時,突厥正在醞釀一場陰謀,就等着楊廣等人到來。突厥向來是看不慣南朝的作風,如今楊廣率軍北上耀武揚威,突厥頭領始畢可汗派出大軍,對楊廣進行圍追堵截,最終,将楊廣等人困于雁門城。楊廣帶領的五萬餘人,在突厥的一頓沖擊之下,死傷無數,只剩下三萬餘人,并且還分兵一萬給了齊王楊谏,雁門郡所轄四十一城,僅剩下雁門城和齊王堅守的宛城。
隋朝大軍進入雁門城,楊廣随即下令緊閉城門,據城而守,令柱國将軍宇文述全權處理守城事宜。宇文述當即下達軍令,一方面,派人突圍送信,另一方面,釋放信鴿,将皇帝被困之事通曉天下,希望有勤王之師能夠及時趕到。奈何,突厥人多勢衆,兵強馬壯,根本沒人能夠突圍成功,放出的信鴿,還沒飛出城,便被突厥的箭手射落在地。
楊廣進駐雁門城,将之前的太守府征用,改成了臨時行宮,盡管如此,楊廣依舊每天美女在側,縱情娛樂。在被圍困二十餘日之後,楊廣心中開始恐慌,一代大隋天子,難道就要命喪于此嗎,楊廣孤獨的坐在龍椅上,感到前所未有的凄涼。他放眼望去,臺下恭恭敬敬地站着的大臣們,面面相觑,生怕叫到了自己的名字。
“難道就沒有一個人敢突圍嗎?我大隋乃天朝上國,就沒有前來解圍之人嗎?”
四十六歲的楊廣坐在龍椅之上,雙手撐案,眼神飄忽,一看就是縱欲過度,目光無神,還殘留一絲血絲。臺下大臣被吓得雙股顫栗,個個驚慌不已。楊廣繼續喊道:“河東撫慰大使李淵何在?屈突通何在?朕的千軍萬馬何在?”
行宮內鴉雀無聲,楊廣的聲音在大殿回響,一個個大臣像是被霜打過的茄子,慫成一團。此時,一位将軍從行宮外走了進來,其身形高大威猛,雖然雙鬓斑白,胡須漸入冰霜,不過依舊行如風,站如松,俨然久經沙場,面色不改卻從容淡定。穿過心驚膽戰的群臣行列,這位老将軍徑直到了首排,戰袍一揮,卷起一陣風,他單膝跪地,拜道:“啓禀陛下,老臣接到斥候來報,雁門郡所轄四十一城,唯獨咱雁門城與齊王堅守的宛城幸免于難,于此固守并非長久之計,老臣願帶三千精銳,保護陛下殺出重圍,為今之計,陛下安危要緊啊。”
這位老将軍便是宇文述,經歷北周和大隋兩朝,身經百戰,曾跟随文帝南征北讨,為大隋立下了不朽功勳。宇文述請求率軍突圍,并且是帶着皇帝突圍,此話一出,群臣慌亂,不少大臣紛紛反對“萬萬不可,陛下乃萬金之軀,不能冒險”。其實,大臣們擔心的不是皇帝的安危,而是擔心皇帝一旦突圍成功,突厥人就會當自己成靶子,成為突厥人宣洩的對象。
臺下一片嘈雜,吵得楊廣心裏煩躁,更是心煩意亂,“朕不想再聽爾等争吵了,難道就沒有一個萬全之策嗎?”楊廣大聲喝道。
內史侍郎蕭瑀出列,拜了拜,緩緩答道:“陛下,臣有一計,定能使得突厥人自然退去。”
楊廣不想聽到蕭瑀賣關子,“蕭愛卿有何良策,快快道來。”
蕭瑀站立了身子,答道:“臣苦思三日,已冥得良策,這就呈于陛下:首先,陛下要親臨城中,體恤百姓,愛撫官兵,讓軍民如魚水,我們才能建成血肉長城,即便突厥人再如何善戰,也不能近雁門城一步;其次,陛下親筆書寫勤王令,诏天下之師赴雁門勤王,凡有功者,賞財物官爵,必定人人奮勇;最後,陛下應安撫突厥始畢可汗,同意議和,先答應其要求,待回京之後再召集天下兵馬與之決戰不遲。”
楊廣聽後大喜,于是起身道:“好,蕭愛卿果然智謀,這議和有傷君王顏面,此條罷了,朕這就拟旨,诏天下之師,我大隋千萬将士,還怕這區區突厥人嗎?不過,朕有一個疑慮,即便是下了诏書,信鴿出不去,勤王之事怕是要中斷了!”
蕭瑀拜道:“陛下無憂,臣已命人挖通暗河,屆時只需将诏令沉入匣子,裹上油紙,随河流而出,突厥人定然不能發現。”
聽完蕭瑀的計劃,楊廣心裏的石頭終于落了地,群臣也都安下了心,好歹現在是有了一線希望。
大雨如注,守城的将士已經連日鏖戰,早已經是筋疲力盡,疲憊不堪。待突厥人攻勢稍停,士兵們随牆而眠。城內百姓拆房摘瓦以作為擂石滾木,搬運上城,楊廣帶領百官巡視城內,鼓舞士氣。一時間,雁門城內士氣大振,滿城文武擰成一股繩,誓死守衛雁門城。雖說誰也不知道這場戰鬥的勝負如何,但是堅守一天,就能多一天的希望。
通過蕭瑀的計策,楊廣下達的诏令順着暗河下流,各地漁民捕魚之時,将匣子打撈起來,送往各地官府。皇帝被困雁門城的消息就此紛紛傳開,大隋各地亂成一鍋粥,各地将領都選擇了作壁上觀。本就賊匪四起,都在想着能占據一方土地,誰願意千裏迢迢趕赴雁門城呢?況且,突厥鐵騎聞名已久,大隋各地将士無不聞風喪膽,只有河東太守屈突通收到诏令之後,命令帳下大将雲定興立即啓程。
雲定興接到屈突通将令,心中也出現了一絲猶豫,這是一場幾乎沒有勝利的戰争,況且雲定興手下并無能征善戰的将領。不過上頭命令下來,也只好前往馬邑城招募新軍,做做樣子罷了。此時,三原縣令李靖得知皇帝被困于雁門城之後,當即尋來一張雁門城的輿圖。經過仔細琢磨,李靖決定孤身北上,他有自己的方法,去拯救這個大隋帝國的君主。
三原李靖,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親名李诠,是隋朝的趙郡太守,其舅舅為隋朝大将韓擒虎,他從小受到家庭的熏陶,習得一身好本事,文韬武略。而從小便有報效國家志向的他,只是苦于沒有機會,一直沒有得到賞識,一身的本領無處施展,見到皇帝的诏令之時,他深深意識到,現在機會來了。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