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老板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在時機成熟時,讓羅智的養女扶桑,成為白家的兒媳婦,他盤算着将才貌雙全的名門淑女娶進家門。他吩咐兒子,多到白家走動,一方面向羅智請教,一方面多去看看扶桑的奶奶。

白志剛本來對扶桑心儀已久,父親這麽說,他當然照做。

白志剛因此常到羅家,給奶奶買去一些老字號糕點。

奶奶:“志剛,你來得不巧,桑兒到報社還沒回來。”

“沒關系,我是專程來看望您和先生的。先生,學校的工作不忙,我想利用教學之外的時間,做課題研究。”

奶奶當然知道白志剛的來意,這個孩子很懂事,桑而不在,他還肯耐心地坐在那裏陪着老人家聊天。從小時候起,白志剛的脾氣就很好,對任何人總是彬彬有禮,從未見過他生氣。扶桑雖然乖巧懂事,但有時候也會刷小脾氣,如果扶桑和白志剛在一起他一定能包容她,呵護她。

羅智問白志剛:“你有沒有具體的選題?”

“傳說在人皇的時候,蜀國就進入國家的形态,他們與巴人在同一塊土地上生活。黃帝讓自己的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生了個兒子叫高陽,也就是瑞玨。後來,瑞玨的庶出子孫被分封至蜀,世代為侯伯,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到了周衰落時期,蜀地在蜀君長蠶叢的治理下,國力已強大到足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蠶叢乘機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我作為蜀人,想對先秦蜀國歷史做研究。”

羅智:“雖有許多書籍記載上古時期的蜀國面貌,但有些人認為只是傳說與神話故事,歷史學家們也只是在猜測之中,這個課題研究難度不小,你真的決定要做?”

“我決定了。”

“好,我支持你,晚上我給你列一個書單,也許對你會有幫助。”

“謝謝先生,我就先告辭了。”

奶奶:“志剛,桑兒應該快回來了,你就留下來吃晚飯吧。”

“奶奶,今天家裏還有事,我改天再過來。”

白志剛起身,奶奶熱情地将白志剛送到門口。

白志剛:“奶奶,您回屋去吧!”

奶奶:“有時間就到家裏來。”

白志剛離開,奶奶轉身回到屋內:

“兒啊,李傑倫死了,桑兒年紀也不小了,該給桑兒訂門親事了,我看志剛就不錯,家境殷實,博學多才,文質彬彬的,關鍵兩個孩子從小玩到大,彼此之間也很了解。”兩人說話間,扶桑已經回來。

“桑兒,你怎麽才回來,志剛他剛走。”

“報社有點事情耽擱了。”

“奶奶有事要問你,你覺得白志剛這個孩子怎麽樣啊?”

“奶奶,您什麽意思啊?”

“這小夥子去讀了幾年書回來,越發有出息了。奶奶我可是記得,你小時候最喜歡和白志剛一起玩耍。”

扶桑難為情:

“奶奶。”

“那個什麽李傑倫死了,你也不能一輩子不嫁人,奶奶就做回開明人,不包辦你的婚姻,你自己喜歡誰,奶奶做主讓你稱心如意。”

扶桑感動:

“奶奶,你真好!”

“現在他在學校做你父親的助教,白叔叔和你父親又是老朋友,知根知底的,白志剛人品、家境都不錯,奶奶認為,你要是嫁給他,他會對你好的。”

“奶奶,你才說讓我自己做主,現在又開始幫我張羅了。”

“好好好,你自己作主,你跟奶奶說說,你是否願意?”

“奶奶,我和他也有好幾年不見了,他剛從北平回來沒多久,還是看看再說吧。”

“你也老大不小了,要盡快啊。”

“奶奶,我要是嫁了,誰陪伴您啊!”

“奶奶也舍不得你啊,但是,女大不中留啊。不過還好,白志剛家住得也不遠,你要是嫁了,可以随時回來看望奶奶。”

奶奶說到這兒,竟然傷感起來。

“奶奶,這才哪兒跟哪兒啊,什麽嫁不嫁的,我要陪着奶奶。”

扶桑哪有心情考慮感情問題,她一心只想盡快查清案情。奶奶提到李傑倫死了,她得另找婆家,而李傑倫根本就沒有死,他化名為林森,外公的財産她獨自繼承了,如果有一天案子查清楚了,李傑倫協複真實身份,她該如何處理外公在世時為她安排的這樁親事呢?無論何時,她都不會喜歡李傑倫。

夜已深,扶桑望着天花板數着數,她終于睡着了,夢裏,她仍然因外公和生父的矛盾是什麽而傷腦筋。

尋尋約扶桑去詩社,白志剛也在詩社。

扶桑得知,白志剛在做一項關于古蜀國歷史與文化的學術研究,扶桑正好向他請教關于古蜀國的知識。白志剛問扶桑為何忽然間對古蜀國感興趣?扶桑說受義父影響,想更多的了解歷史。

“志剛,你有沒有看過《華陽國志》?”

“看過,我現在正在研究這本書。怎麽,你也在看麽?”

“我就是随便看看,哪能像你理解透徹啊!”

白志剛謙虛地笑了笑:“比起你父親,我差得太遠了。”

“你還年輕嘛,或許以後青出于藍勝于藍。”

“謝謝你的鼓勵。”

“關于《華陽國志》,你能給我講講麽?”

白志剛十分樂意和扶桑探讨,他引經據典解析《華陽國志》,北宋學者曾說:蜀記之可觀,未有過于此者。包括《後漢書》,《三國志注》,《資治通鑒》等都大量取材于《華陽國志》。可有些人把它列為霸史,或者列為僞史,也有歸入別名或雜史的。白志剛認為它詳細敘述了古代西南的歷史地理情況,作為地方志比較合适。這部書敘述蜀漢史,比西晉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更為詳細。如諸葛亮評定南中,《三國志蜀志》僅寥寥數語,而此書卻有長篇論述。可以這樣認為,《華陽國志》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歷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獻,當然還有一些人稱這本書為“巫書”,遠古時期,人們大多信仰鬼神之說,這本書中記錄了許多中國的巫鬼文化,也算是對先民們生活文化的研究。

根據記載,古蜀國的開國君王稱為蠶叢。蠶叢部落始居岷山石室中,蠶叢為了給族人尋找一塊更好的安居之所,四處勘察地形,終于在川西地區發現了一塊富饒的平原,于是率領部落從岷山向成都平原遷徙。蠶叢勸農養桑,在蠶叢氏的帶領下,屬地逐漸成為一塊農桑繁榮之地,開啓了古蜀國的百代鴻業。蠶叢氏之後是柏灌,活動中心在今都江堰一代;之後是魚凫。書中關于魚凫的記載不多,但白志剛從其他史料推測,到魚凫時期,古蜀國的範圍已經很廣,大約按時間對應來推算應該是商代中期;接着是杜宇,他以褒谷,斜谷作為國家的前門,熊耳峽,靈關山為國家的後門,玉壘山,峨眉山為城郭,岷江,嘉陵江,等則孕育魚米之鄉,汶山為畜牧地。之後杜宇的丞相鼈靈因治水有功受民擁戴取代杜宇立為蜀王,號曰開明帝。開明王朝後被秦國所滅。經過世代的遷徙,開明王朝時期把都城遷到了成都。

扶桑提到上古奇書《山海經》,她從小就看這本書,對《山海經》,一書是有些偏愛的,她認為,山海經可以算是蜀巴史,(海內經)描繪的即是成都平原的地理特征。千百年來人們對太陽的崇拜,與(海內經)記載相吻合。

白志剛說:《山海經》中對龍、鳳凰、鸾鳥和治水英雄鲧的記載,沒有史實可以探究竟。神話中的龍可細可巨、能短能長,自在往來于水、陸、空,興雲布雨,澤被萬物,神變莫測,往往是天帝天神的駕乘,《山海經》中提到的天神都是能乘龍飛行遨游的。我們說龍翔九天,但飛翔總是離不開羽翅的。但是,中國上古時期絕大多數龍的造型是沒有羽翅的,這很讓人懷疑其是否是傳說中能夠自在飛翔的龍,由此也就愈增加了《山海經》的荒誕性。白志剛認為,研究蜀歷史,《山海經》不足為據,只能是略作參考,而《華陽國志》的實料價值,卻是難以推翻的。

聯想到李傑倫的爺爺李乘風也許是憑借《華陽國志》尋找到了古蜀國遺址,挖到了寶物,她認為也許如白志剛所說,《山海經》的史實性,不如《華陽國志》。

今非夕比,白志剛從北平求學回來,果然和從前大不相同,他不僅見識廣而且學識淵博,扶桑內心對白志剛有了幾分敬意。她和他出入學校圖書室,查閱《淮南子》、《蜀王本紀》等有關古蜀國的書,白志剛是為了學術研究,而扶桑是想通過解讀這些書,破解古蜀國都城遺址!成都平原如此遼闊,一切有如大海撈針!扶桑感到力不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