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過早飯後,衆人拿着各自的水肺設備,分頭探索這個小島周圍的水域。

我、秦蒼、楊千夢一起去的地方正是昨日說到的龍之涵消失的那片水域。

那片水域在小島的西南面,是一片懸崖和遍地礁石的兇險地方,懸崖離海面約有十多米,已經被人固定好了繩索軟梯。懸崖上有一個人正在擺弄着一個體型巨大的機器,上面伸出長長的天線,似乎是某種聯絡設備。

果然,我們走近這裏的時候,就聽見那個人正戴着耳機對着機器說話,見我們來了,只是點頭示意了一下,用手指了指繩梯,就繼續弄他的機器。

我們幾個也沒有打擾他,大家在懸崖邊把所有裝備穿好,潛水刀插進綁腿上,随後背起氣瓶和腳蹼,順着繩梯向下爬。

繩梯最後垂到一塊巨大的礁石上,衆人坐在礁石上穿好腳蹼,紛紛摔入水中。

這次來潛水的一共有六個人,除了我們三個,還有三個原本就在這片區域潛水搜索的龍之涵的隊友。大家齊齊摔下水,相互距離三米多,成排并列地搜索這片海域。

水下的礁石很多,水也不太清澈,游動時經常被水流推擠,十分費力,在水下找了一圈,只看到很多披滿青苔的奇形怪狀的礁石,礁石上除了青苔,還寄生着許多灰白色的藤壺,它們密密麻麻地吸附在岩石表面,看上去像是岩石上長了成片成片的疙疙瘩瘩的瘊子,讓人看了幾乎要犯密集恐懼症。

這些藤壺都沒有被人動過的痕跡,顯然不論是我還是其他潛水的人,都不太想碰這些玩意兒。

游了一段距離,我下潛了一些深度,尋找水底的痕跡。

說是水底,實際上也不平整,而是高高低低的各種岩石交錯在一起,躲在岩石縫隙裏的小魚小蟹看到我們過來,全部藏得十分隐蔽。

我貼着水底游了十來米,看到前面一塊礁石上的青苔被蹭掉了。

游過去看了看,根據青苔的痕跡,感覺像是有人從礁石的這個位置使勁蹬了一腳。

我在附近搜了一圈,忽然看到了一個與其他礁石長得不太一樣的東西。

那是一個卡在兩塊礁石之間的石錨,體積很大,約有一個輪胎的寬度,上面也覆蓋滿了青苔和藤壺,不仔細看還會以為就是奇形怪狀的一塊礁石而已。

我在水下打開手電筒閃了其他人幾下,他們游過來也一起觀察這個石錨。

在水下衆人無法說話,大家只能通過簡單的手勢和題字板來交流。

楊千夢舉着題字板,臉上帶着疑惑。

【附近有船?】

石錨出現的地方,聯想到船是在容易不過的事情了,況且這個石錨看起來年份很大,很有可能是古船留下的,是一個不小的線索。

以這個石錨的體積重量來看,他所屬的船應該和載我們過來的漁船噸位差不多,甚至更大一點。可是這附近的礁石衆多,這麽大的船肯定開不進來的,除非觸礁沉在這裏。

所以這個石錨出現的位置就很令人疑惑了。

不可能出現的石錨,是否意味這裏以前沉過大船呢?

衆人紛紛精神一震,更加賣力地四處搜索起來。

除了這枚卡在礁石之中的石錨,在相距它五十米外的地方,又發現了一枚相同的石錨。

此時氣瓶裏的空氣已經快用盡了,衆人紛紛浮上水面,順着繩梯爬回懸崖上,更換新的氣瓶。

我坐在懸崖邊,兩腿垂在半空中,吹着海風,看着他們忙忙碌碌,楊千夢與擺弄機器的那個人說了幾句,那人便重新調試儀器,不一會兒就有了新發現。

“這片水底果然有沉船!”

“在哪?我們在水下搜索時,并沒有看到有船的蹤影。”

“楊組長,你看屏幕這裏,我剛才調了超聲波的波段,在這片水底的礁石下面,有一大片木質的回聲,這個形狀你看像不像一艘船。”

“居然在水下五十米,這個深度有點太……”楊千夢皺起眉頭,“這片水底最深的地方才不過三十七米,水下五十米的距離豈不是嵌在岩石裏了?”

楊千夢對這個結論将信将疑,但對于事情的發展來說,總算有一個突破口。

于是我們二次潛水的時候,接到的命令就是尋找各種礁石縫隙,嘗試潛入水下五十米的距離。

地毯式搜索的結果很快便有了成果,在秦蒼強行掰斷一大塊珊瑚之後,我們看到了一條被珊瑚遮擋住的洞窟。

這洞窟的洞口十分圓,看着不像天然形成,反而像是人工挖鑿出來的,邊緣甚至可以看到鏟印,可內裏的洞壁上卻爬滿了海底的各種寄生生物。海裏面的情況不比陸地,很多附着物是無法判定時間的,比如一周之內就能爬滿的青苔,一年後它還是這麽厚,這該怎麽說呢?

我們根本無法斷定這個洞窟的形成時間,不論是一月前,還是幾年前,甚至幾十年,上百年……都不好說。

我們看了看氧氣表,發現還有一個小時可以用,大夥用手勢商量了一下,最後決定派兩個人深入其中看一眼。

我們衆人之中,身手最好的莫過于秦蒼和楊千夢,于是便由他們兩個舉着手電筒深入,我們剩下的四個人在外面守着,必要時候采取救援措施。

在洞窟外幹等着的時間并不好挨過,我枯等了一會兒,實在有些無聊,便在洞窟四周随意玩耍起來。

伸手撥弄那些水草和珊瑚,逗弄着寄居在其中的小魚小蟹,看着瑟瑟縮縮的樣子也十分有趣。

逗着逗着,我忽然發現有一個珊瑚礁的縫隙裏,有什麽東西在手電照過去的時候閃爍了一下。

我以為是小魚身上的魚鱗反光之類的,等湊近了伸手去掏的時候,我才發現那東西根本不是魚,而是一只巴掌大的青花瓷小碗,上面粘附着白色的硬邦邦的附着物,覆蓋了大部分面積,只有小部分的釉面還暴露在外面。

而我的手電光,正巧照到了這部分釉面上,才會反光。

這是一件标準的‘海撈瓷’,因為表面已經被海水侵蝕了大部分,所以價格賣不高,不是傳統藏家喜愛的類型。

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在這片無人小島附近的水域裏發現了海撈瓷,那麽我幾乎可以斷定,這片水域下必然有一艘沉船,只看秦蒼他們出來之後怎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