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府距離虎贲軍駐守的邊關還有将近六百裏路程,途經南定府、陽河府,就到了虎贲軍的防區。劉世傑鎮守着王朝南部最大的關口烈陽城,一百裏外的重陽關原是倉陽國的邊關要塞,戰敗後劃歸王朝所有,由虎贲軍副将張葉孫鎮守,兩城遙相呼應,互為犄角之勢。

一個多月的逃亡生涯,刻意躲避人蹤,使得歐國雲失去了王朝的消息,就在他向烈陽城動身時,發生了一件震驚東洲的大事。

七月十七,白露時節,倉陽國昭告天下,向王朝宣戰。

此時的重陽關外,漫山遍野駐紮着倉陽國大軍,曾經令東洲諸國聞風喪膽的鐵騎兵沖垮了重陽關外的四道防線,配合步兵對重陽城形成了合圍。

王朝的政局因為歐國雲事變發生了巨大動蕩,黑山郡和臨海郡的天災又令大量貧民流離失所,這樣的天賜良機,對于倉陽國這個以往高高在上、現在屈從于王朝的大國,自然是不會放過。

兵敗之恥,歷經十年,終于等到最佳複仇時機。

等歐國雲在五日後經過南定府時,方才得到了重陽關失守,張葉孫逃回烈陽城的消息,重陽關的十萬守軍最終只逃出只有一萬多人。

聽聞此消息,漸入絕境的歐國雲預感到他的命運或許會出現轉機。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憑着李紀淵的手段,他遲早被捕獲、殺死。即使虎贲軍能夠支持他,但因謀權而引發內戰,他必然會惹得天怒人怨,那時,即使他複仇李紀淵成功,也将萬世受人唾棄。

歐國雲到達了烈陽城,但他要找劉世傑時,卻得知劉世傑在倉陽國宣戰前兩日,被調回京都任新組建的順年公首輔,去輔佐取代劉成庸的新任首座崔浩了。

如今的虎贲軍最高首領,是忠于李紀淵的原龍庭軍副将龍海。

龍庭軍是鎮守王朝北部臨海郡海岸線的水軍,将一個水軍的高級将領調任至最重要的南部要塞,看來李紀淵對行武征戰之事尚未熟練,而且也沒想到倉陽國這麽快就發動戰争,畢竟歐國雲之亂後,首要的是先穩定政局,控制四大邊軍。

沒有劉世傑的支持,和歐國雲谙熟的張葉孫一場慘敗後威望也降到谷底,歐國雲的原定策略自然要推倒重來。上策是等龍海再敗于倉陽軍,失去對虎贲軍的控制,然後歐國雲橫空出世,憑借以往的威望挽狂瀾于即倒,重奪虎贲軍的控制權,如此一來,成為一方諸侯,就有了與李紀淵抗衡的實力。

但虎贲軍裏除了已經卸甲歸田的一批老兵外,還有一批百夫長直至大統領的老卒仍留在軍中,那些人曾與歐國雲共過生死,如若靠犧牲他們來彰顯龍海的無能,進而去突出歐國雲的能耐,這是歐國雲不願見到的。

因為那可笑的野心,已經死了那麽多人,讓他幾乎失去了一切,這世上留給他的唯有那些還存活着的曾共過生死的兄弟了。歐國雲搖搖頭,立刻打消了這個念頭,

……

……

烈陽城的貧民被征召支援前線的戰鬥,做苦力挖掘陷坑,修補城牆,制作弓箭、刀槍之類的武器。歐國雲就在這些被征召的貧民中間,一面做着苦力,一面了解前線的戰況。

重陽關和烈陽城之間還有連城和小葉城,兩座小城分別有兩萬虎贲軍駐守,這兩座小城依山而建,和烈陽城互為犄角,是抵抗敵軍的第一道防線。兩城所依的山脈,正是令虎贲軍不敢深入的“食人山”。食人山方圓數百裏,成三面環繞着烈陽城,是中平王朝歷代抗衡倉陽國的最重要的防禦依仗。

正是因為食人山的兇險,所以依山而建的連城和小葉城尚能支撐。兩城相距五裏,中間是崎岖的山道,是倉陽國進入王朝的必經之路,在倉陽國二十萬大軍的強攻下,雖然兩城四萬守軍損失近半,城池仍是伫立不倒。

歐國雲對虎贲軍的實力最清楚不過,重陽關十萬人,連城和小葉城各是兩萬人,烈陽城十一萬人,共計二十五萬人馬,如今重陽關被攻破,損兵折将後,加上連城和小葉城剩餘兵馬,大約只有十三四萬人左右,并且在倉陽國的強攻下,正迅速減員。

照此繼續下去,即使歐國雲取得虎贲軍的控制權,也無力抗衡倉陽國,更別提對抗李紀淵了。

歐國雲的相貌在多次遭受重創後,已經變化很大,額頭上醜陋的疤痕、蓬亂的須發,實際年紀只有三十出頭的他看上去足足有四五十歲,在一群做苦力的大齡平民中也顯得頹廢蒼老。

歐國雲打探到連成的守軍統領是萬夫長馬原,小葉城的守将則是大統領馮志勇,兩人都是其舊部。烈陽城內原來跟随劉世傑的幾名萬夫長七日前帶領兩萬人支援兩城去了,而龍海帶來的五名萬夫長則鎮守在烈陽城。

李紀淵調劉世傑回京,作為其代表的龍海則将其他重要将領派往小小的連成和小葉城,副将張葉孫身負重傷尚在救治,易守難攻的烈陽城和十餘萬大軍實際上已經完全被李紀淵掌控。

即使龍海放棄前方的兩座小城,憑借烈陽城高達二十丈的城牆,倉陽軍沒有數月甚至數年,根本就不可能攻下,而那時,只要李紀淵再調其它邊軍增援,倉陽國很難如願擊敗王朝。

當然,如果倉陽國只是想收複以往割讓給王朝的失地,他們已經成功了。雖然重陽關與烈陽城只相距百裏,但兩城之間那一片狹長地帶,足有五千裏方圓,再加上重陽關外大片區域重歸倉陽國,所以丢失了重陽關這一座城池,便等于丢失了萬裏河山。

烈陽城的核心将領都是李紀淵的嫡系,歐國雲沒有任何機會,只有投奔馬原或者馮志勇二人了。

而且那裏戰事正緊,或許他也可以出分力。

第二日,他随着做苦力的貧民出了烈陽城,尋機脫離大部,獨自進入食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