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勳戚大臣,于八月四日,奉皇太子登極,發政施仁,繼承前烈,首先釋放了西蜀衛子岀獄,寵賜蟒玉,經略遼陽,以期恢複。

然後,又起用賢臣,勵精圖治,萬幾無閑。

凡內外一切表章,件件親閱,猶恐下情難達,一月間施惠政四十餘事。

誰知四海無福,聖躬過勞,致成脾瀉不起,太醫院用盡良方,不能痊愈。

遂下詢草澤間的名醫進方。

有鴻胪寺寺丞江寶,與專管藥料的太監鄧鵬江,比鄰交好。

鄧鵬江見自己終日用藥無效,便去找江寶商議。

江寶遂入內取了紅丸藥六七顆交與鄧鵬江,說此藥丸乃異人傳授神方,專治虛脫之症,就是病症危殆,三服沒有不痊愈的。

鄧鵬江拿了丸藥,竟至宮中進禦。

皇上服下,感覺稍稍精神清爽,口稱忠臣者再,命賜江寶金帛,後諸臣退去,江寶又送上一丸藥。

誰知數個時辰後,至次日,皇上遂大病了。

文武百官都在議責,說這二臣如若真有什麽神方妙藥,可以起死回生,也還是應該依例具奏,然後,由太醫會同文武大臣議定,依方驗證後再與皇上服用才是,咋個能就直接以小臣近侍的這麽輕率的讓皇上服用了呢?

遂成千古不白之案。

次日,

衆臣才齊集朝門時,聞龍馭早已上天矣!是為光宗。

正是:

悌悌君子,有道聖人,僅一月而崩,時賢悼之,仁心仁政合天心。

九月朔日,光宗升天。

因皇儲未定,中外紛紛,此時國公驸馬都尉,及閣部大臣,都因應召齊集在乾清宮外。

只見管門的內侍持棍棒攔阻,不放衆臣入內,情景倉皇,各懷憂懼。

有大臣江就要大聲說道:

先帝宣召諸臣,今已駕崩,皇長子幼小不知是否安全,汝等閉宮攔阻,不準許我們這些大臣入宮哭臨,到底有啥子居心,意欲何為?

衆大臣皆齊聲附和,持棍棒者方不敢攔阻,衆官遂一湧進宮哭臨,至大行皇帝靈前行祀。

哭臨完畢,

即要求叩見太子。

衆臣百官等候很久不見太子岀閣。

遂逼問小爺何在,內侍都說不知。

後來遇見司祀監史忠,衆臣都向他問道:

小爺何在?

史忠說道:

在暖閣內哩!

江就要說道:

都這個時候了,咋個還不喊出來見群臣呢?

史忠說道:

咱也屢去請了好幾次喽,裏面就是都不放出來哩!

江就要說道:

你引路,我們同去請!

于是,各官便都跟着史忠到了暖閣前,不由通報,竟自請駕。

小內侍們只是亂扯亂嚷的不讓進。

忽然聽到史忠高聲叫道:

小爺在此,各官來見!

衆官急忙走到殿前,只見小爺素服面西而立。

各官叩見畢,

國公古賢上前捧着太子的右手,閣臣崇哲捧着太子的左手,同岀乾清宮來。

走到文華殿上請正皇太子位,然後,衆臣百官行五拜三叩頭,禮畢,群呼萬歲!

原來這小主久久不出來,卻是被先帝的選侍李氏阻住了,不放出來,目的是要占據乾清宮,望封母後,想效垂簾聽政的故事。

所以,

久久不肯放皇子出來見面。

後來,

見衆臣群情請見,沒奈何,只得将皇子放出,又命太監李忠江拉住小爺衣服,教他如何對衆官傳說。

這先帝的選侍李氏誕育了一女,自從皇母棄世後,這選侍李氏便俯視着乾清宮,積思已久,想加封號尊,又要該部速議儀注。

結果,

遇吏部尚書吉谟,禦史光鬥等,都各上疏說:

選侍李氏既非嫡母,又非生母,憑啥子要莊嚴的占居正宮,而殿下反而居于慈慶宮?殿下應該仍回乾清宮,先守喪然後成大禮,由禮部啓請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因此,選侍之封,難以并舉,另待選擇奏聞,奉令旨依議。

至初五日時,

選侍李氏還占據乾清宮強令請封號。

大臣江就要又奏道:

皇子登極已定明天,即登大位,豈有讓皇上還居偏宮之理?選侍李氏仗恃寵靈,妄自尊大,實為非法,且有人言太監李忠江和朱挺勇等擅開寶庫,盜取珍奇,豈必欲盡取盜出嗎?借貴妃之名,就可以目無幼主嗎?況且冊立雖是先帝遺命,但立與不立還在今上,宜敕令選侍李氏及內侍李忠江和朱挺勇等傳示內廷,立候移居別殿,安分守禮,而李忠江更應該常念三朝豢養之恩,及此報效才是,不要殿下沖幼,否則,尚方寶劍在此,不足畏也!就是禮部又奏選侍封號,也要等山陵已定,三聖母加號之後,乃可舉行。

奏罷,

此時衆官退至左順門,忽遇右軍都督佥事段性。

衆官說道:

先帝嫔禦,恩典自有定例,只宜安分,千萬不可亂來妄求,否則,恐非後福!

段性聽後立馬唯唯而去。

這李選侍是神宗王娘娘的私人,如此驕橫,全仗王貴妃在內把持。

這時的王貴妃也有非分之望,故內官傳入諸臣章奏,李選侍還是傲慢不移。

次日,

忽傳王貴妃已遷入第一號殿去了,李選侍一下就勢孤。

大驚道:

啊!王娘娘尚且移宮,我還在此幹啥子呢?

遂趕緊親自到小爺前面訴。

及至閣前,小爺已出閣去了,不覺一下子就手足慌亂,莫知所措。

司祀監史忠見其着忙,遂說道:

奉旨請娘娘居住哕鸾宮,即時遷移,不得遲延。

李選侍終還是個女流,正在着忙,聽得如此說,越發慌了,趕忙抱着小公主,也等不得車駕,竟徒步而行。

後面宮女等才收拾起身,衆內侍便趁哄打劫,假倚遷徙之名,竟将內庫寶物,偷盜一空。